导航是引导航行的意思,也就引导舰船、飞机等运载体按照预定的要求,进行航行的过程。卫星导航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来进行导航。利用人造卫星不仅可以实现全球性的或区域性的高精度导航,而且还可以综合用于通信、授时、交通管制、气象服务等,所以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?
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卫星导航系统,是美国研制的子午仪(Transit)卫星导航系统,它于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,主要为美国海军服务,1967年对民用部门开放。为了满足军事应用和民间用户提出的更高要求,美国于是1973年开始研制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,叫做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(Navsta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),简称GPS系统或导航星(Navstar)系统。Navstar是 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的缩写,其含意是用导航卫星来进行计时和测距。1978年以来,一些北大西洋组织的国家和澳大利亚,也参加了GPS计划。
GPS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,全天侯为海上、陆上、空中、空间的用户连续地提供高精度的位置、速度和时间信息,并且有良好的抗干扰和保密性能。对导航定位、武器使用、交通管制、大地测量,以及精密授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。美国把发展GPS系统,作为促进整个无线电导航现代化的核心,把建成GPS系统作为无线电导航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标志。
一、卫星导航概况
目前,美、俄两国已拥有实用的卫星航系统,有些国家也提出了各自的卫星导航设计,概况如下:
1、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
子午仪系统,又称为海军导航卫星系统(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写成NNSS)。整个系统由导航卫星网、地面设施及卫星导航仪三部分组成。
子午仪系统有条有4~6颗卫星组成导航卫星网。卫星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极轨道。每个轨道上有一颗卫星,卫星沿南北方向运行。各轨道之间有一个间隔,轨道高约1100公里,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运行周期约为107分钟。每颗卫星发射399.968MHZ和149.988MHZ两种频率的信号。
卫星导航仪,简称卫导仪,接收卫星播发的信号,并用测量单颗卫星的多普勒频移的方法,来测定观测点的位置。卫导仪可分为双频道和单频道两种。双频道卫导仪,可以接收卫星播发的二种频率的信号,用以消除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,提高定位的精度;单频道卫星仪只能接收卫星播发的399.968MHZ信号,不能消除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,定位精度较低,通常适用于舰船导航。
子午仪系统能在全球范围内,全天侯实现二维(经度、纬度)定位,航行定位精度0.1~0.3海里,因而获得广泛的应用。缺点是不能连续定位,一次定位的时间又较长,且不能确定用户(卫导仪)位置的高度,因此限制了飞机等用户的使用。
2、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
GPS系统有18颗工作卫星,平均配置在6个轨道上。卫星发射用伪随机码(伪码)调制的二种频率(L1、L2)的信号,L1=1575.42MHZ,L2=1227.6MHZ。用户设备用测量到几颗卫星的距离的方法,来确定观察点的位置。它能连续提供三维位置(经度、纬度、高度)、三维速度和时间,实现近乎实时的导航定位。双频发射是为了供用户设备消除电离层对传播的影响。
伪码有P码、Y码、C/A码三种。P码(或Y码)信号,定位精度高,保密性好,仅供美军和特许用户使用,实时定位精度约为10米。 C/A码信号,供一般用户使用,定位精度将受到控制,计划限制在100米(2drms)范围。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定位精度,已经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。例如,C/A码采用差分GPS技术,可以达到米级的定位精度;供测地用的采用无码技术的用户设备,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相对定位精度。
GPS系统的研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(1973-1978)是方案论证阶段。第二阶段(1979-1985)是工程研制和系统试验阶段,测试结果令人满意,系统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,当时有7颗实验卫星在轨道上飞行,已提供了有限的导航能力。第三阶段为改善系统性能,整个系统投入使用阶段,原计划从1986年起,由航天飞机分批把工作型卫星送入轨道,1989年系统全面组网实用,达到三维定位能力。由于航天飞机失事,GPS系统的第三阶段计划被推迟到1989年2月才开始执行。1990年左右,轨道上已有12颗卫星,实现二维定位能力;1992年左右,GPS系统已全面组网实用。
GPS系统建成后,它将成为美国主要的无线电导航系统。子午仪系统及有些导航系统,将逐步由GPS系统替代。
3、静止星卫星导航系统
美国的Geostar公司,于1983年开始研制一种采用双向测距定位的静止星(Geostar) 卫星导航系统。该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廉价的用户设备,来提供美国本土的定位服务。
Geostar系统有三颗同步卫星,分别位于西经70。、100。、130。,卫星上的装备很简单,主要有一个转发机。用户设备为一个收发机。地面站有一台超级计算机,设计要求在高峰时,每小时为一亿个收发机转发5500组信息,它为本系统的所有用户进行定位计算。
地面站以每秒100次的速度,一直在发射“脉冲信号”给卫星,卫星把这种询问信号转发给所有用户接收机。每台用户设备有一个数字识别代码。用户需要定位时,在收到询问信号后,立即发出有识别代码的信号,卫星收到信号后,转发给地面站。由于用户到三颗卫星的距离不同,转发信号到达地面站的时间有先后,据此计算机可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。计算结果通过最合适的卫星输送到用户设备。系统的工作频率为2492MHZ,定位时间为6秒,定位精度为什么2~10米。
4、奇卡达卫星导航系统
前苏联在70年代建成了类似于子午仪系统的奇卡达(Tsikanda)卫星导航系统,由6颗卫星组成卫星网,轨道高约1000公里,与赤道面夹角83。,绕地球一周105分钟。工作频率400MHZ和150MHZ,信号调制方法和子午仪不一样。前苏联曾计划该系统用到二十世纪未。
5、Glona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
前苏联于1978年开始研制Glona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,它类似于GPS系统,亦是采用双频测距体制。计划将24颗卫星,分布在三个轨道上,轨道高约20000公里,轨道面倾角65。,运行周期约12小时。卫星用1600MHZ和1200MHZ二种频率工作。自1982年到1984年已发射了12颗卫星。
1984年,前苏联曾表示愿向全球民间用户提供一种具有三维定位、三维测速和授时功能的服务,海上定位精度100米(95%概率) 。但是没有透露该系统的军事用途。
6、欧洲空间局的Navsat卫星导航计划
欧洲空间局于1982年提出建议,希望通过国际合作,建立一种民用的Navsat(Navigation Satellite)全球卫星导航系统,以满足海、空导航、搜索、营救、进出港、民航机着陆等需要。计划有24颗卫星,分布在三个轨道上,轨道高约20000公里,周期12小时。各卫星采用时分多址方法,发射1557MHZ的信号。卫星部分和用户设备比较简单,复杂部分在地面站。Navsat系统能在全球范围内连续提供三维位置、三维速度和时间。定位方法有二种:高精度用户采用伪码测距法、定位精度可达10米;一般用户利用导航信号中包含的连续波载波分量,进行多普勒定位,定位精度约100米。
7、前西德的Granas卫星导航计划
前西德的劳伧兹标准电气公司,于1984年提出建立Granas(Global Radio Navigation System)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设想。计划配置20颗卫星,分布在4个轨道上,用测距法定位。该系统兼具通信功能。
8、日本的卫星导航计划
日本正在研究一种区域性卫星导航和气象导航双重功能的导航系统。该系统用二颗同步卫星;一颗是通信卫星,保持飞机或舰船与地面站的通信联系;另一颗是气象卫星,用户及地面站可接收其信号,用来协助选择最佳航线。另外,通过与二颗卫星发出的信号的应答,可以实现准确定位。
9、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计划
中国已发射了二枚导航卫星。 |